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结构·专访丨西南交大潘毅教授:抗震救灾担使命,践行初心育桃李

潘毅 建筑结构 2024-05-19


引言

2022年6月1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6.1级地震。西南交通大学潘毅教授作为四川省减灾专家委员会、四川省应急厅和四川省住建厅专家库的成员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地震现场参与抗震救灾,途中遭遇山体滑坡挡道,与小组成员弃车徒步穿越,同时不忘教书育人之本,进行跨界交叉学科调研,无私默默地承担着抗震救灾的责任使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受访嘉宾

潘毅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Q:地震发生时您身处何处?当时正在做什么?作为一名从事抗震教学和研究的科研人员,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有何感受?周边同事和学生有何反应?


6月1号下午的5点,我正好在办公室,和数名研究生在开每周的研究进展例会,然后就遇到了地震。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在三楼有明显震感,但没有太在意,因为这边小的地震还是蛮多的。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地震是发生了两次,一次是6.1级,另一次是4.5级。地震发生时,我和几个学生当时还算比较镇定,但还是有个研一的学生起身就往办公室门口跑,还拉了我一把,发现我没动,又回来了。后来他说,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地震。对于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来说,其实他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我说有机会的话带他去趟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感受一下地震模拟的小屋,帮助他在以后提高对地震的恐慌应急能力。

带学生参观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

Q据了解,地震发生后,您组织科研团队针对成都市的震感情况做了调查问卷,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内容及意义是如何考虑的?


问卷调查实际6月2日凌晨就开始做了,起初是我们团队要建立都市建筑群模型,作为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在此次地震发生后,随即就想到应该对地震情况下的建筑物地震响应和人的心理反应也做一个评估,或者说是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和心理感受的桥梁。因为,这次地震虽然成都市没有建筑物发生破坏,但成都市民的震感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不同区域略有差异,从舒适性角度考虑,我们在想,如果把成都市不同区域、不同楼层和不同建筑结构形式下产生的地震响应和人的心理感受建立科学的联系,甚至做一些比对分析,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国内也有其他团队在做。此外,我工作和生活在成都,其实也一直有这个想法,这次地震借机带学生做这个项目也很适宜,目前已经收集了几百份问卷调查表。或许科研的魅力也在于此,就是对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Q在此次地震之前,您已经作为专家团队成员多次参与震后灾害评估及现场震害调研工作,回顾以往,您主要参与了哪些工作?


作为四川省减灾专家委员会、四川省应急厅和四川省住建厅专家库的成员之一,我参加了四川省多次6.0级及以上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回顾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主要是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震后安全性应急评估、查灾核灾和定损、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文化遗产抗震保护、地震现场科学调查与分析、制订相关抗震规范的标准和宣贯等工作,参与编制了《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BJ51/T 031-2014)、《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DBJ51/T 066-2016)、《四川省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技术规程》(DBJ51/T 068-2016)等技术标准。在此也十分感谢四川省住建厅、四川省应急厅、四川省地震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等单位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有机会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

Q亲身经历过数次地震后,您自己在心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对地质灾害、房屋抗震机理及成因方面的感受有哪些逐步深入的认识?历次地震中有何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是特别的感受?


自2008年来,经历过数次地震后,心态有变化,也没有变化。存在变化的是,面对地震现场更有经验了,也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做好相关工作,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地震灾害;没有变化的是,初心未改,有需要还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通过震害调查和分析,我对工程结构的抗震机理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2008年地震的古建筑震害现象,我认为古建筑木结构的柱脚是滑移的,类似隔震支座;但2013年芦山地震表现出的古建筑震害,让我对之前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这次我认为古建筑木结构的柱脚是摇摆的,类似于摇摆柱;直到2015年看到尼泊尔的古建筑震害,我才认识到古建筑木结构的柱脚是摇摆+滑移,也发表过一些相应的文章(附在文末)。现在回想起来,每次地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在抗震救灾中的人和事、那些在地震中的逆行者,他们抢救伤者、抢通道路、排险疏散,最大程度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在可敬可赞。

2015年尼泊尔地震(加德满都Kathmandu )

2015年尼泊尔地震(兴都巴尔乔克 Sindhupalchok)

2013年芦山县人民医院(芦山7.0级地震)

2022年芦山县人民医院(芦山6.1级地震)

Q地震发生后,您第一时间做了哪些准备?这次以四川省应急厅减灾委专家的身份再赴震中地区,当时省应急厅在工作组织和工作安排是怎样的?


地震发生后,我一方面做好了赶赴灾区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在等待四川省减灾委员会和四川省应急厅的通知。6月1号晚上我就打包好了行李,第二天一早还专门询问了减灾委和应急厅的同志,对方回复说在等消息,可能要等灾情稍微稳定了再说,当下就把行李放到家里了。随后8点多我就到办公室了,9点20左右电话响起,说10点钟就要前往灾区。当时由于时间比较紧,也没来得及回家取行李,抓起办公室常备的相机、充电器、充电宝就赶往集合地点,大概是下午1点钟左右到了芦山县和宝兴县。

赶赴灾区

Q请结合相关地震信息公开报道及个人现场考察情况,介绍一下这次芦山地震的整体震害情况。


这次芦山地震,我根据之前的经验来看,宝兴县估计比较严重,所以主动申请去了宝兴县。总体来说,宝兴县的建筑震害比2013年的轻了不少,而地质灾害比建筑震害要更严重一些,特别是从宝兴县城去蜂桶寨乡的351国道上,由于落石和滑坡,多次出现了道路中断的情况。

建筑震害

地质灾害

Q据报道,这次地震与2013年芦山地震相比,地震伤亡人员较少实在值得欣慰,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方面?


此次地震的人员伤亡比较少,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中央和四川省各级部门对灾区重建工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帮助灾区恢复重建;二是,抗震技术在不断进步,老百姓抗震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三是,此次地震相对2013年的震级小一些,震源深度要深一些(了解更多点击“6.1芦山地震见闻实录”)

宝兴县县城的部分住宅(基本完好)

Q据了解,您此次去的是震害较为严重的四川省宝兴县,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遇到了哪些突发情况?请介绍下调研宝兴县震害(地质灾害和建筑房屋等)的情况。


与之前参加的位于四川东南部的长宁地震、泸县地震不同,宝兴县位于山区,这一路的地质灾害还是比较多的。6月2号下午,我们打算去灾情较为严重的蜂桶寨乡,结果道路几度中断,虽经几次都抢通,但是还是未能到达。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我们在又一次前往蜂桶寨乡的路上,遭遇了两次塌方,然后到了新华村隧道,因为大面积滑坡实在过不去。不得已我们只能弃车徒步,翻过宝兴水电站,再步行数里山路,在当地宝兴县应急局同志的帮助下,终于抵达蜂桶寨乡开展工作。途中,还看到了堰塞湖、大面积的塌方。

宝兴水库

徒步进入蜂桶寨乡

蜂桶寨乡政府

蜂桶寨乡民居震害

Q到震区调研是一件具有极大危险性且又非常辛苦的事情,能多次亲赴震中一线,对个人的成长、专业认知以及教研工作上有哪些重要意义?在任务过程中,团队及地方支持单位付出了哪些我们看不到的艰辛?您有何感想?


因为我一直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亲赴震中一线调研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一方面,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内容中,不能一直仅仅每年重复讲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多次地震,我国的相关规范条例都在更新,相应的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也不尽相同。如果脱离了抗震一线,那么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到现场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反哺科研和教学

每次去现场,我们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说到危险和辛苦,与地方上的基层工作人员相比,他们工作强度更大、更琐碎,有的基层公务员一天可能就只能睡一两个小时或者稍微眯一会儿,真的很不容易。有个小事情,真的是很令人感动。我们去了之后,因为对地方上不太熟悉,基层工作人员还得陪同我们走乡串户,有的工作人员走路都在打瞌睡,这并不是态度不端正,而是睡眠时间太少,并且不管是担任村干部也好,应急员也罢,我了解到他们的收入也不高,但他们的辛苦确切切实实能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奉献和责任!

2021年泸县地震现场查灾核灾

2022年芦山地震抢险的工作人员

Q据了解,您很少组织学生或邀请其他同事第一时间参与此类有一定危险性的震害调研工作,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顾虑和担忧?


自2008年来,我都积极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但目前从来没有第一时间带学生去地震现场,主要是考虑安全问题。一旦学生出了安全问题,对家庭或学校都是不可弥补的事故,作为老师也将难辞其咎。比如,2021年9月16号泸县地震以后,一直到2022年1月份,第五次去泸县地震灾区的时候,我才带把学生们带上。因为这是他们的研究课题需要进行震害调研,如果没有亲身感受和现场调研,不利于后续的研究开展,而且很多数据收集工作也需要到现场去做。所以,当时处于安全考虑,我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去灾区。但第二天我临时有急事,必须得先回去。我乘高铁回学校之前,跟司机专门交代一定要保证学生们的安全,把学生安全带回来。同时,也委托了住建局和应急局的朋友协助学生在地震灾区继续做调研工作,并注意安全。

其实,很多同事都有为灾区尽一份贡献的赤子之心,但很少邀请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去灾区一般是应急厅或住建厅来组织的,主管部门要考虑人员的专业背景、现场经验、个人意愿和配合默契等诸多因素,很多时候是临时通知,即刻出发,也来不及商量;第二,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在穿越一些落石区的时候,需要有人看着。我一般会建议一个人先走,另外一个人随时观察周围情况,看有没有落石,看好了,要走赶紧走,要停就立刻停。这样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安全。千万不要认为戴个安全帽就安全了,小心使得万年船。虽然我们个人渺小,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讲确是至关重要的一片天。

带学生在泸县地震灾区深度调研

Q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您与学生相处的模式是怎么样?又到毕业季,每逢此时您有什么感慨?对您的学生,您对他们有哪些期望?


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一直秉持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一般来说,我不会安排跟他们学习无关的事,遇到困难的事情是我先尝试,去危险的地方我先探路。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尽量关心作为导师,能陪伴和见证他们人生中这一段的成长,已经是最开心的事儿,所以我不要求他们要如何出类拔萃,但却希望他们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若干年后,不要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就足矣。

潘老师与2022届毕业生合影

● ●

感谢四川省应急厅、四川省减灾专家委员会、四川省住建厅、四川省地震局、西南交通大学、雅安市住建局、芦山县住建局、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宝兴县住建局和宝兴县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和同志提供的帮助,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感谢中建科技华南公司设计中心副总工程师张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执行总工程师熊耀清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我的研究生任宇、张兰林的协助,感谢在本次震害调查过程中给予支持的乡镇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和同志!


相关文献

[1]潘毅,王超,季晨龙,赵世春. 汶川地震中木结构古建筑的震害调查与分析[J]. 建筑科学. 2012.28(7): 103-106.

[2]潘毅, 唐丽娜, 王慧琴, 姚蕴艺. 芦山7.0级地震古建筑震害调查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34(1):140-146.

[3]潘毅,谢丹,袁双,沈中伟. 尼泊尔8.1级地震文化遗产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50(6): 1039-1046.

[4]潘毅, 安仁兵, 陈建, 张启. 基于摇摆柱的古建筑木结构柱脚节点力学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2, 43(6): 196-206.

[5]安仁兵,游文龙,潘毅,刘升阳.泸县6.0级地震文化遗产震害调查与分析[J/OL].土木工程学报:1-13[2022-06-21].DOI:10.15951/j.tmgcxb.21111071.

作者简介

 潘  毅 


潘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建筑物隔震减振技术、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纤维复合结构及其应用研究。现任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首届“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


图片来源丨除特殊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时娇娇

原创转载要求


原创文章48小时之后才能转载,且不能在文前和文中插入任何宣传性内容。在开头处应注明“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相关阅读:

建筑结构丨王立军大师现场调研!6·1芦山地震考察记

建筑结构丨工程师现场调研!“6.1”芦山地震见闻实录


推荐阅读

建筑结构丨重磅!北京市施工图审查重大改革,事前审查改为事后100%抽查

建筑结构丨为计算这承载力,结构师已被仨规范整秃了

建筑结构·人物丨中建西北院杨琦:不断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建筑结构丨多重极端条件下的结构设计——乌鲁木齐国际机场T4航站楼

重要通知

【7月5日直播】结构者说第25期丨数字化技术驱动结构创新发展【盲测竞赛及会议报名】9月16-18日 西安:第十一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增刊投稿】2022年下半年增刊投稿启动(有刊号,可知网等检索)【参编邀请】CECS三本技术规程参编

在线教育






"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